不該令人意外的哥本哈根

>> 2009/12/21

哥本哈根的會議落幕了,媒體紛紛用「意外的爛戲」來形容這場毫無結果的氣候變遷會議。然而真正的意外,恐怕是居然會有輿論對這場會議抱持過高的期待。這場秀,註定是不可能會有實際結果的政治戲碼罷了。

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必須在壓力團體和政治氛圍的壓力下做出某些承諾和宣言。否則歐巴馬無法回國面對相關利益的支持者,中國大陸也不願意背負拒絕改善全球暖化的污名。因此口號性的承諾不只是可以預期,更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

然而除了口號以外,要求各個國家提出實際作為的話,卻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覆巢之下無完卵是大家都可以有共識的,但是在大難臨頭以前,誰要出比較多力氣來預防呢?有個捕魚場理論約略似乎用來形容這種現象。漁場裡的魚是有限的,魚群繁殖的速度也有限。只要大家都能在限度內捕魚的話,漁獲就能源源不絕。唯一的關鍵是 ─ 沒有人偷吃步多撈魚。

如果別人多撈魚怎麼辦?不怎麼辦,就是老實人吃虧。乖乖照限額捕魚的人漁獲少,超額捕魚的人漁獲多。反正最後漁源枯竭的時候大家都沒魚吃。所以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大家都會竭盡所能的捕魚 ─ 希望自己不要當那個最笨最吃虧的傢伙。

哥本哈根會議和這種狀況有點雷同。全球暖化是所有國家都會面對的難題。但是造成目前問題的根源遠從西方富國工業革命以來就已經展開。當他們消費環境累積國力以後,卻要求全世界共同承擔責任,開發中國家當然不樂意。眾矢之的的中國,目前和美國雙雙高居污染排行榜首席,自然有藉口不願意為了背負共同責任而犧牲自己增強國力的機會。至於除了巴西、印度以外,發言權不大的其餘開發中國家,當然就更沒有力量去左右議程或是會議結果,只能被動的接受或抗拒強權定義出的虛偽的結論。

讓我想到以前這篇:全球暖化 - 有錢人開車吹冷氣,窮人買單?

搶先犧牲環境來增強國力的國家,就可以定義遊戲規則讓全世界和你依起分攤造下的苦果。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也是顯著的例子。和捕魚場理論雷同的是,誰老實的照著規矩辦事誰吃虧。溫室氣體排放依然是必須要解決的難題。但是國際政治卻讓問題不可能根治。可預見的未來裡,各個國家依然會持續規範排碳,但是必定堅拒任何國際間具有強制力的約定與懲罰。

這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遊戲規則。但是現實如此,我們既然無力改變環境,也只能在這種遊戲規則下生存。

Read more...

我看大陸的國學熱

>> 2009/11/01

上一篇才剛說到孔子不會為了胡搞瞎搞的孔子熱潮而高興,不過近來大陸越來越多人接觸儒學是事實。或許可以順便聊一下我的看法。

我個人以為,大陸正在發生的國學熱和孔熱,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必然,而且是遠從清末就埋下的伏筆。清朝自從鴉片戰爭以降,對外屢戰而屢敗,晚近中國的百年外交史黑暗無比。時人很能夠理解他們遭逢巨大的挑戰,但是傳統的學術沒有辦法為他們解決問題開創新局。當時知識份子所謂「千古未有之變局」是也。

當時許多學人將中國的積弱不振歸咎於儒學無法有效提供出路。當然傳統儒學在當時也面臨許多困境,而且兩千年來許多經典被過度解讀,也造成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除舊佈新本來是學術上的正常節奏,卻因為國勢衰弱與亡國之憂的巨大壓迫使知識份子採取的手段既激進又強烈。其中可以康有為為代表。康有為說過極具代表性的名言:

「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
以及
「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換句話說,當時的知識份子的憂急程度比熱鍋上的螞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大家咸認問題禍根出在傳統學術之後,全面性地打倒清理便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向。於是從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等著作傳世以來,波瀾越演越烈,進一步激盪出五四運動,較溫和的將傳統學術貶居下位,最後被刺激演化而為驚心動魄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烽火之後,中國文化不復存於故土,身懷傳統文化素養的人,或遭殺害、或遭迫害,或不得不委曲求全以保首領,終身不敢再言風骨氣節。因此余英時才有「為什麼非要那塊土地才叫中國?那塊土地上反而沒有中國!」之嘆。

在中國大陸國力日盛的今天,在失去文化的根以後,大陸沒有任何可以充實內在的事物與思想。隨著物質力量逐漸進步以後,重尋文化根源是勢必會經過的路途。否則沒有任何中心思想與文化,要用什麼方式或態度來面對世界?又如何能取得自己的定位?從這個角度看來,重新探尋自己文化的根源,了解認識孔子與儒學思想,只不過是歷史的長河中,必然會出現的小浪花而已。

Read more...

這才不是孔子的勝利

忙完了一整天累壞了,卻看到了一則烏煙瘴氣的新聞,搞的一肚子鳥氣。


孔夫子紅到美國去 眾院決議案尊孔

更新日期:2009/10/31 13:23
至聖先師孔子在華人地區的影響力根深蒂固,現在甚至紅到了美國去,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表彰至聖先師孔子,讚揚他所提出的儒家思想,雖然今年5月,巴拿馬的環球小姐選美賽中,一名參賽佳麗還以為孔子是日本人,當場出了糗,不過孔子的聲名遠播,連美國人也開始體會到孔子思想的魅力。
巴拿馬佳麗:「『混亂』一詞,是孔子發明的,他是古代的中國人…日本人,距今年代久遠,謝謝。」
巴拿馬選美佳麗,搞不清楚孔子是何方神聖,還把孔子和混亂扯在一起,想必全球眾多華人看了是啼笑皆非。
還好美國國會對孔子推崇有加,最近眾議院以361票贊成、47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案,表彰孔子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孔子聲名遠播,連美國人也開始受到潛移默化。北京私塾老師:「父母呼,應勿緩。」
北京私塾裡,小朋友身穿著古代漢服,搖頭晃腦,跟著老師朗誦「弟子規」,場景彷彿回到古代過去,中國人尊孔不在話下,孔子今年滿2560歲,若是地下有知一定很高興;孔子熱捲土重來,連港星周潤發都要以考究的服裝造型,詮釋孔子,推出史詩鉅片。北京國子監司儀:「向大成至聖先師行禮,一拜。」
孔子影響力無遠弗屆,日本人也常帶著小孩到孔廟求智慧,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思想,這一波孔儒熱潮席捲全球,都是孔子的大勝利。
真是好氣又好笑,不知道該生氣還是該捧腹大笑。這種神經病的尊孔方式,孔子會高興才怪!叫什麼「孔子的大勝利」?白濫的程度,跟常見的某種論調「孔子以及儒家其實是歷來政府愚民的工具」旗鼓相當,難分軒輊。盲目的尊孔和盲目的批孔一樣,祇是無知之下的愚昧行為而已。

要接近孔子的思想,就必須穿漢服嗎?那你讀十戒難道也要穿古希伯來服?讀可蘭經就要穿阿拉伯服?鬼扯!搞這種噱頭來教小孩,跟斂財的補習班有什麼兩樣?

這些尊孔的人既然連孔子生平都搞不太清楚,恐怕連一部論語都還沒讀過,更甭提什麼深入的研究了。他們既然不能理解孔子的思想,又要從何「尊」起?又有什麼可「尊」?

簡直是一堆神經病胡搞瞎搞。

Read more...

什麼是中國?

>> 2009/10/24

最近朋友轉來一篇文章,講述的內涵約莫是國文教學不該引用經史子集的文言文,而多收納閩語文與原住民字,「因為我們不是中國人」。

讀文之後頗有感慨。「台灣人」和「中國人」在台灣已經被貼上許多的政治標籤,中間容不得一點異議或是自我表達的空間。沒有中間空間的存在,所有言論都被歸類非我即敵,只要意見和我略不相同,則你必定是深藍或是深綠的一員。

在台灣,許多人不願自稱為「中國人」。細究原因,或可分為幾類:

  1. 如果自稱為中國人,首先會被綠軍圍剿,現代網上綠色恐怖是也。
  2. 中國大陸的政府臭名遠播,沒人想跟他們沾邊,更不願意被其統轄。
  3. 大陸有許多民眾文化水準低落,道德淪喪。四處隨地吐痰者有之,為求小利戕害他人者有之。台灣許多民眾不願與之歸為同類。
這些理由,我都可以理解,但是卻以為這和「中國人」不見得要有關係。史學泰斗余英時的一段訪談,正好說出這種微妙的心理因素:(或許可以跳從 1:17 開始撥放)



最擲地有聲的當然是余英時引述德國作家 Thomas Mann 的這段話:
「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為什麼非要到某一塊土地才叫中國?那塊土地反而沒有中國。」
余英時所言無疑是文化上的元素。不過雖然意蘊不同,卻讓我更聯想到論語中的一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Read more...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 2009/08/15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 《論語》 堯曰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書。論語堯曰篇第一章,記載商湯曾經在大旱祈雨的時候說過:「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我有罪,請不要因此牽連眾生:如果百姓眾生有罪,請罪僅及我一人。同章中也記載,周武王時也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這是中國古時代領導人的道德觀,後來被衍申發展為領導人應該扛的責任。當天災地震、瘟疫流行的時候,會看到古代皇帝下詔罪己,反省自身的不足之處,並且祈禱改進。因為他們相信這是因為領導人的疏失,才會導致黎民受苦。這種作法現在看來或許流於迷信,但是也是古代責任政治的一種表現。

責任,到最後都會歸到領導人身上。一家公司裡面,當組織專案進度落後、客戶意見反應不佳,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專案成員執行不力或是產品規劃不良。但是所有的責任最後都會落在老闆身上。對外界來說,宏達電手機做的好不好,跟宏達電的工程師沒關係,跟周永明有關係。他們 Hero 機的市場定位好不好,跟產品經理沒關係,和周永明有關係。

這就是領導人的原罪。

這次台灣南部水災造成的傷害,大家都已經感受極深,也用不著我在這裡廢話。不過對政治人物來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勇氣與擔當,我們始終看不到。在軍隊裡面,如果一個義務役士兵打架鬧事,受到處份的不會只是直屬的班長排長,上級軍官也要背責任。當然連長旅長或許不在場,他可能對這個士兵為什麼打架毫無所知,但是在他的統馭之下發生狀況的時候,他的下層軍官沒有把士兵管好的時候,就是他的責任。

責任是有上限的。對公司來說,責任的上限就是公司負責人。對國家來說,責任的盡頭就是國家領導人。美國杜魯門總統曾經再桌上放了一個牌子,「The Buck Stops Here」。因為官僚體系習慣把責任層層上推,大家都不願意做決策負責。杜魯門用這個警語提醒自己,他是總統,他沒辦法把責任推走。重大的決策是他必須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替他做這個工作。責任,最後都是在他身上的。

這次風災水害,我們看到馬英九先是責怪氣象局播報不準,繼而接受訪問的時候說災民不肯撤哩,最後連是否接受外援都爆出外交部曾經發文給使館「婉謝」各國物資援助。我們看到的是表情充滿無辜的總統和行政院長。態度彷彿是「這不是我們的錯。是 xx 單位沒做好。事前我們也不知道外交部居然有發這種文。理性聰明的人民應該知道這不關我的事。」


但是這就是總統的事。一切都是總統的事。可能,他們真的不知道外交部有發文拒援。但是這也是總統的責任。外交部應該要能夠準確傳達政府的訊息給駐各國使館。或許中央氣象局的預報真的不夠準。但是這也是總統的錯,氣象局的資源夠不夠?行政部門本來就應該針對可能有誤差的氣象預報來預做準備。甚至地上有坑洞讓機車騎士跌倒、有人家裡遭小偷都是總統的錯。誰叫他沒有讓中央政府協助地方政府把道路鋪好?誰叫他沒有把治安治理好?

很殘忍,也很嚴格。但是這就是領導人的原罪。這才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氣概和擔當。當領導人,就必須要能夠有氣魄來承受這種壓力和責任。這個責任如果扛不起,乾脆就下台一鞠躬換個領導人對國家社會還比較有幫助。

Read more...

我以為宗教信仰是受憲法保障的自由

>> 2009/08/01

不過社會風氣顯然不是這樣。最近空軍雷玉其找風水師的事件鬧的沸沸揚揚,相關新聞顯然不少。立委們紛紛以迷信相斥,認為有這種觀念的人不適合擔任空軍司令。

那麼,立委選舉的時候要不要去廟裡參拜?要不要去清真寺和教會博感情?拿香膜拜是不是迷信?對上帝禱告、往麥加朝拜是不是迷信?

現在的社會風氣似乎是,你可以信風水,但是不能曝光。身居高位者尤然。宗教信仰的自由?對社會接受度來說恐怕還早的很。

Read more...

歐洲與俄羅斯的天然氣問題

>> 2009/07/28

天然氣和石油一樣,都是寶貴的能源。但是不同的是,天然氣是個分布非常不平均的天然資源。目前已知天然氣蘊藏前三名的俄羅斯、伊朗和卡達,三個國家加起來的天然氣蘊藏量就佔世界天然氣的一半。

在能源吃緊的時候,寶貴的天然氣當然給擁有這些資源的國家許多談判籌碼。東歐許多國家都是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歐洲也為這種依賴性擔憂不已,尤其是之前俄羅斯和烏克蘭更為了天然氣多次讓問題浮上檯面。關鍵的天然資源掌握在未必友善的國家手上,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啊。因此歐洲國家卯足勁想找替代的供給管道。

這邊有個很有趣的 video。用地圖的方式說明歐洲努力想擺脫俄羅斯天然氣管線的控制,滿有趣的。

Read more...

很酷的 OECD Factbook eXplorer

>> 2009/07/14

oecd_factbook

大家都知道 OECD 歷年都會出 Factbook,但是厚重的資料沒人願意看。除了有人要做研究或是擬定政策方向以外,看 Factbook 的人應該不多。不過今天無意間逛到一個威的,OECD Factbook eXplorer。(警告:資料 load 頗久,頁面開啟費時)


雖然 eXplorer 上的資料只有到 2006,不過下方有個 bar 可以自己拉選年份。右邊更有一些說明來解讀這些統計數字背後可能隱含的社會現象。這個頁面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視覺化效果,讓你對這些統計數字不再覺得毫無意義。可以輕易的看到各個國家的生育率、GDP、就業資料等數字,也有統計的分布圖可以看。

Have fun!

oecd_factbook_labor

Read more...

另一個最佳化網站的工具 - Google Page Speed

>> 2009/06/05

以前,唯一能拿來最佳化 (或者,優化) 網頁速度、網站設定的工具,就只有 YSlow。在 YSlow 出現以前,更只有 IBM 的 Page Detailer 可以用。正因為 IBM Page Detailer 不太 active,對於衡量網頁瀏覽速度又不夠理想,當初 Yahoo 才會開發 YSlow。

YSlow問世以後,加上 Yahoo 研究並公佈的一些網站製作最佳化準則,外界才有可以依循的標準,也才有量化指標可以衡量一個網頁的速度。YSlow 被公佈之後,整個網路世界都不一樣了。尤其是對前端製作的 web developer 更是如此。

不過YSlow 作者 Steve Souders 在 2008 年被 Google 挖角了。跳槽以後, 大家都等著在瞧兩件事情:

  1. YSlow 會不會維持以往的 active?
  2. Steve Souders 進 Google 以後,會不會繼續做類似的產品?
顯然兩個答案都是 yes。YSlow 仍然持續在演進,而很多人都注意到,Google 現在也公佈了他們類似 YSlow 的新工具:Google Page Speed

乍看之下,Google Page Speed 和 YSlow 實在是很像的東西。都一樣是 firebug 的 plugin,甚至連介面都和前一版的 YSlow 非常雷同。而 Google Page Speed 的最佳化規範,雖然撰寫格式和 YSlow 準則不一樣,但是如果你仔細看,其實背後的精神和理論基礎都是一致的。

不過,即使是很類似的工具,還是有若干不同之處。新推出的 Google Page Speed 也有勝出的地方,例如:
  1. Page Speed 比 YSlow 檢查的更嚴格,項目更多更挑剔
  2. Page Speed 針對 CSS 的各種 performance issue 跑的更仔細,而且會直接列出可以修正的地方
  3. 雖然 YSlow 也有提供 SmushIt 來 optimize 圖片檔,但是還是背後傳到 server 上再讓你下載。相比之下, Page Speed 直接在 plugin 內就把 optimize 過的圖片給你,用起來比較方便。
  4. 有趣的是,若干 YUI CSS 的內容被 Google Page Speed 拿出來挑毛病了 XDDD
  5. 不過,YSlow 的介面還是比較好看 XDDD
當然,Google Page Speed 不可能是為了「不甘寂寞」而做出來打 YSlow 的工具,很顯然是他們需要比 YSlow 更多的項目來自動化檢驗網頁內容,就如同當年 Yahoo 不使用 IBM Page Detailer 一樣。

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等到 chrome 的 extension 機制成熟以後,Google Page Speed 是否會移植到 chrome 上?還是會 chrome 跟 firefox 雙棲? 這想必是 Steve Souders之後要頗費神的事情了。

Read more...

幫 blog 換個 template...

>> 2009/06/03

很久沒動 blog 了,剛好今晚有點時間,幫 blog 換一下衣裳。

我比較喜歡原本 blog 的乾淨低調,不過原本的 misty 在某些細節上 CSS 處理的並不好,而且在 IE 底下的效果很差。雖然這個 blog 的 template 有點鮮豔,但是 CSS 細節卻處理的很不錯,blog 內文更是美觀。comments 區域調整的的也很好。

雖然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小缺點:

  1. sidebar widgets 很多小地方要調整
  2. 下面的三個置底欄位還沒時間安排好
  3. 內文字型好像顯得太小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看的很吃力?
這幾天有空要來慢慢調整一下。之後,就應該抽時間把讀書心得漸漸補上來了。

[Update] 看來目前總算整理到一個段落,如果朋友們有發現閱讀比較吃力的話請不吝告知喔。

Read more...

我寫些什麼、以及我不喜歡寫什麼

>> 2009/05/20

長久下來都有看我 blog 的人,多半是我本來就認識的朋友。他們對我比較熟悉,也知道我的風格和喜好。不過,這些朋友在我的 reader 中卻是少數。我大部分的 reader 是近兩三年增加的,純屬神交。有時候,我會想著是不是該交代一下,為什麼他們不會看到我寫某些文章。

首先,我曾經被問過好幾次,為什麼我是 IT 背景出身的人,但是我的 blog 很少系統文章或是程式心得。我想,如果要簡單說的話,應該是因為我不喜歡寫 HOWTO。

從古早以前玩系統、摸程式的時候就是這樣了。那時候沒有 blog,只有 BBS 的連線版。我從來也不寫類似 HOWTO 的文章作教學。一來是本來就已經很多人在寫 HOWTO 了,二來是其實大部分的 HOWTO 寫作實在門檻不高 ─ 只要你願意翻資料就可以拼湊出來。我實在不太願意花時間打字寫一大篇我認為價值不夠高的文章。

另外,也有包含現實生活的朋友問我,為什麼我明明閒暇時有投資操作,也有興趣,卻不常跟其他人一樣寫盤勢看法、操作紀錄。或許是因為趨勢不常改變,也或許是因為我覺得說太多不是好事。即使是現實認識的朋友,我也很少聊這些題材。

那麼,我喜歡寫什麼?

我喜歡寫歷史。我喜歡寫觀點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但是我更喜歡紀錄一些影響力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事情。我以前說過,我不愛看排行榜上暢銷、但是禁不起時間考驗的書。退流行但是歷久彌新的東西我最愛。我不希望我花時間寫的東西,毫無存在的意義而轉眼即逝。 ─ 如果這樣,我何必花這個時間呢?

並不是說我認為我的文章有價值。剛好相反的,我認為我的文章價值實在不高。正因為如此,我的文章才需要依附在有價值的題材上 ─ 一般人不注意,但是有價值的題材。因為我的文章本身價值不高,這種結合才能讓我花的時間有意義。

Read more...

為什麼大家這麼害怕 H1N1?

>> 2009/05/03

很久沒更新 blog 了。一來最近比較忙,二來最近終於開始看紅了很久的 CSI,把閒暇時間吃掉不少。只是最近 H1N1 的新聞不斷發燒,讓人不想注意到都不行。不過,大家為什麼這麼害怕 H1N1?

其實並不能怪各國政府小題大做。畢竟 1918 年的流感大浩劫讓人印象太深刻;一個感染力無與倫比的病毒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殺死了數千萬人,而且這株病毒也是 H1N1 的一種。當年不少年富力強的青壯年人,在病發 2-3 日內死亡,症狀如同典型的流感併發肺炎。群醫束手無策,只能坐視患者一批一批的死亡。於是各國政府從此聞流感色變,1976 年美國政府的接種計畫就是很好的例子。

1976 年,在美國 New Jersey 的 Fort Dix,有個 19 歲的健壯士兵覺得發燒不舒服,隨後於 24 小時內死亡。檢驗發現他死於豬流感病毒。並且已知其他同營數名官兵也遭到豬流感病毒感染。公共衛生官員頓時人心惶惶,深恐造成類似 1918 年的大流行,但是又擔心造成人民過度的恐慌。他們最後達成一項共識,認為寧可過度預防,也不要讓病毒引發大流行。最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下令聯邦政府撥款一億三千多萬美金,提供接種計畫,讓 95% 的美國人都能接種豬流感疫苗 ─ 只是為了一個還沒有引爆流行、甚至威脅性未知的病毒。最後,這株病毒似乎從未踏出過 Fort Dix。而這個政策事後鬧出的許多後遺症,包括死於接種疫苗的人、以及疫苗引發的併發症狀,造成美國政府被納稅人纏訟多年的惡夢。

今天墨西哥再度發現了 H1N1 感染的病例,並有已知受到感染的患者死亡。 世界各國為此驚恐不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人整理了這波豬流感 H1N1 在世界各地的蔓延情況地圖。不過,我想大家也不要忘了,每年光是在美國,流行性感冒就造成三萬多人死亡。目前我們看到的數字,恐怕差距還很遠吧。

Read more...

AIG 副總的離職信

>> 2009/04/04

之前 AIG 分紅事件引發眾怒以後,無論中外的媒體普遍都忘了這回事。三月底的時候,紐約時報刊出了一封 AIG FP 部門 (也就是這次領取紅利引爆話題的部門) 執行副總的離職信。信中抨擊了 AIG 的 CEO Edward Liddy 沒有妥善保護員工的權利。這封信我當時看了很喜歡,不過事情忙著始終沒機會寫 blog。這個周末稍稍有閒,簡單翻譯一下...

我喜歡這封信的理由有二。首先這封信的觀點和我之前的文章大不相同。我很喜歡不同的觀點,尤其是事件當事人的不同觀點。另外,這封信寫的文情並茂,辭令生動,這種文章我寫不出來。這是其二。

總之,讓我們看看他說些什麼吧。

親愛的 Mr. Liddy,

我很遺憾的在此遞上我從 「AIG 金融產品」(譯按:後文簡稱 AIG-FP) 部門離職的辭呈。我希望您能抽出些時間,把整封信看完。在我詳細描述我下決定的理由以前,請容我先提供一些背景資料:

我對於自己在 AIG-FP 的商品與資產部門的所有作為非常引以為傲。我沒有以任何形式參與 ─ 或是應該負責 ─ 導致 AIG 大幅虧損的 CDS 交易。現在 AIG-FP 的四百多位員工中,和這件事情有關的也屈指可數。大部分應該負責的人都早已離職,而且顯然躲過了如今外界大眾的怒吼與批評。

經過了十二個月的辛勤工作 - 其中 AIG 多次跟我們保證我們將在 2009 年三月獲得獎勵 ─ 我們這些在 AIG-FP 部門的員工感覺自己被 AIG 出賣了,而且也被民意代表不公平的對待。對這部份的回應,我準備離開公司的職位,並且把我得到的稅後紅利全數捐獻給因為這次金融風暴受害的人。我不準備把這些錢留任河一毛在身邊。

我離職前,對 AIG 提供了 11 年專注而且值得誇耀的服務。但是如今我沒有辦法在這種不正常的環境下繼續善盡我的職責,而且 AIG 也沒有為此付我薪水。和你一樣的,我也被要求以年薪 $1 美元的代價工作,而且我也同意了,因為我認為我不只對公司有責任,而且也對來援助的政府有責任。但是現在兩者都讓我失望了,我沒有辦法再每天花上 10、12、甚至 14 小時工作不陪伴家人,卻為了讓我失望的人的利益工作。

你和我從來沒有交談過,所以我想和你談談我自己的一些背景。我是被學校教師在鐵工廠中扶養成人的。我的辛勤努力讓我得到 MIT 的入學許可,而且 MIT 慷慨的助學金也讓我負擔的起就學的費用。我實現了我的美國夢。

我在 1998 年以資產交易員的身分加入 AIG,隨後成為商品資產交易部門的主管。然後在 AIG 發生危機的數年前,被升遷為商品部門的 BD 主管。在這段時間內,我的部門持續穩定的獲利,大部分的年頭都能賺超過一億美金。最近,在 AIG-FP 解體的過程中,我也是主要負責把聲譽良好的商品指數部門賣給 UBS (譯按:瑞銀) 的人。如你所知,類似這樣把事業單位處分掉,對於 AIG 的生存、以及將來償付給美國納稅人而言是非常必須的。

顯而易見的,我的薪資報酬主要來自於我們部門的高獲利。我從來沒有從現在導致公司鉅額虧損的 CDS 交易領過一毛錢。然而,我和許多 AIG-FP 部門的同事一樣,從這些虧損的 CDS 交易損失了不少畢生積蓄,因為我們都把錢投資在 AIG-FP 中。我們從 CDS 交易未蒙其利,卻蒙其害 ─ 就如同廣大的美國納稅人一樣。

我對你目前在 AIG 的職責抱著極崇高的敬意。因為在 CDS 交易上你和我一樣無辜。而且在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勇於響應政府的號召,現在卻因此而飽受抨擊。

但是,你也相當清楚這個部門內大部分的員工都和這些巨額虧損毫無關聯。而且你沒有挺我們讓我感到相當失望。你在上週三,面對國會議員和媒體關於我們紅利的不實指控、以及後來紐約檢察官發表一些無事實根據的評論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挺身而出為我們辯解。我們 AIG-FP 部門的同仁深深感覺自己被背叛了。

我猜,在去年十月的時候,當你知道這些紅利計畫的時候,你認為 AIG-FP 部門的人員需要一些誘因才能夠留下來。而且這些紅利計畫,既然合乎道義也有誘因效果,也應該保留下來。這大概是偽什麼公司在該月三度跟我們保證會履行諾言,實行這些獎勵措施。

這也大概是為什麼你決定讓這些紅利提早三個月發放。這個措施讓我們感受到你對我們的支持,也不像是一個真心認為這些合約「讓人不愉快」的人會做的事情。(譯按:AIG CEO 在被砲轟的時候,曾經這樣形容這些合約)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你在 3/13 決定授權支付這些紅利。

在過去六個月你領導 AIG 的期間內,你從來沒有要求我們修訂、重談、或是捨棄這些紅利合約 ─ 除了你上國會聽證會的數小時前。

我猜想,你剛開始的想法是,既然這些合約既合道義、在財務上也說得過去,那麼應該予以尊重。但是限在這個做法看來在政治上卻不討好。現在看來,你和聯準會官員、紐約檢察官、國會議員、財政部官員之間的協議 ─ 明言或是暗示 ─ 要不就是你理解錯誤,要不就是你不夠強硬沒辦法抵擋這些政治壓力。

現在,你要求 AIG-FP 部門的同仁繳回這些他們應得的紅利。你可以想見,大家對你破壞了大家對公司的信任而怒火中燒,怨聲載道。

既然我們大部分員工都是無辜的,罪惡感當然不是讓我們繳回紅利的動機。我們依據這些合約勤奮工作了十二個月,現在理當按照合約被支付薪酬。就好像一個水管工修好了水管以後,一個粗心的電匠卻把房子燒燬了,水管工不應該被責怪一樣,我們這些員工也是無辜的。

過去六個月當中,許多部門內的同仁,因為這份紅利合約的緣故,拒絕了許多比 AIG 更穩定的工作機會,理由當然也包括 AIG 高層不斷保證這些紅利會如期支付。他們現在怒氣騰騰,也不願意為了幫你的忙而把紅利繳回給公司。

現在唯一讓他們繳回紅利的動機其實只有恐懼。檢察官已經放話要公佈所有得到紅利者的姓名 ─ 即使檢察官應該要照程序處理事情、而且檢察官應該在法庭上處理案件,而不是訴諸媒體。

所以我要怎麼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我知道因為我的辛勤工作,當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我過的比一般人優渥,我也仍然有足夠的儲蓄讓我的家人不至於在這次風暴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有些人可能會批評我們這行業的人被支付過高的薪水,這我也不會不同意。

這是為什麼我決定把我的稅後紅利,100% 的捐贈出來,幫助受到金融風暴打擊的人。這不是什麼避稅花招;我只是覺得我至少希望能夠決定自己的紅利獎金應該怎麼使用,而不是被 AIG 複雜的帳務處理掉,或是消失在政府預算中。我們的紅利吸引了太多大眾的注意力,讓大家沒辦法把目光放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我希望能夠盡點力量幫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在 3/16 我收到了 AIG 稅後總共金額約 $742,006.40 美金的報酬。因為目前稅務和法規的不確定性,我實際捐贈的金額可能會比較少 ─ 事實上,可能遠比這個數字少 ─ 如果國會現在關於這筆紅利的 90% 懲罰性稅法通過的話。總之,當我把這筆錢盡數捐出以後,你會立刻收到收款對象和捐款明細。

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是對的。我祝其他 AIG-FP 的同仁好運,希望他們能夠平合的下這困難的決定,也希望他們不要被恐懼的陰影圍繞。

Mr. Liddy,我也祝你好運 ─ 能夠實踐你把紅利退回給政府的承諾 ─ 也能夠繼續把 AIG 整頓好 ─ 尤其是那些不好處理的 CDS 交易。短期內我會繼續幫忙確保沒有什麼問題發生,但是在這週發生的事情以後,我沒辦法再留下來更長的時間 ─ 有太多嫌隙和不信任了。我不知道你將如何看待我的離職信,但是我想紐約檢察官應該會感到欣慰,因為我是自願離職的,而不是如他所威脅的讓他「掃地出門」。

Jake DeSantis 敬上

原信連結:Dear A.I.G, I Quit!

Read more...

不完美的年代

>> 2009/04/03

自從啟蒙時代以來,追求理性成為知識人的目標。理性成為一種象徵、超脫個人的存在,如科學定理一般是最後最真的真實。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各種觀點都不會影響理性客觀的真實。

索羅斯則以他的哲學否定這種論述。他認為如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一般,客觀的真實會因為人的觀點而有所改變。真實永遠無法觸及,因為每當你嚐試接近真實,真實永遠在變幻。換言之,「客觀的真實」只是一個不存在的假象。曾經讀過索羅斯著作的人想必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因為他每一本著作必定都有相當篇幅介紹這種思想。

這本《不完美的年代》是索羅斯 2006 年的舊作,The Age of Fallibility。雖然不是新書,2009 的現在讀來更有味道。書中他延續以前幾本著作的政治觀點,持續發展。然而由於他能夠接受自己「無法企及真實」的觀念,所以他每本著作中,雖然有道理一以貫之,然而細節也不斷修正。看這本書,等於是在看索羅思在 2006 年對世界的解讀、對美國政治的觀察和針貶、對世界各類議題的討論,以及對次房泡沫的預言。一如往常的,讀索羅斯的著作不能不佩服他眼光的宏遠與思緒的縝密。

這本書讀來並不輕鬆,兩百餘頁的小書看了我三個禮拜。曾經覺得奇怪,聯經屢次出版索羅斯的譯作,這本書怎麼不出反而是左岸出了。讀了以後當即恍然,因為這本的內容實在不適宜普羅大眾。在努力跟上索羅斯的思緒之餘,也發現許多書中提及美國社會受到政治人物干擾導致偏離均衡的狀況,在台灣社會也有不同的影子,讓思慮一絲絲不停的縈繞腦中。如果想看點輕鬆娛樂的讀物,或許這本書並不適合。但是這本書對同時放眼全球的思考是有幫助的,對理解政治人物對社會的操弄也是有幫助的。

索羅斯的世界,永遠都不會完美,因為真實的不可企及,所以永遠都有改進的空間。在這個觀點上,這本中文譯作的書名其實取的不錯。不過,若著眼於這本書的內容都依據在當時的世界大勢上的話,那麼原著的《The Age of Fallibility》,描述危機四伏的 2006 年,或許更為貼切。

Read more...

Amazon 再推 Elastic MapRedue

>> 2009/04/02

以後不用自己再建 MapReduce cluster 了...

自從 Google 2004 年發表 MapReduce 的 paper 以後,世界上各個 MapReduce 的 project 就層出不窮。Hadoop、Disco... 多如繁星不勝枚舉,彷彿 Cloud computing 這個喊的震天價響的名詞少了MapReduce 就不叫 cloud 了。

Amazon 相當以 cloud computing 的先驅自豪,從早期最受歡迎的 S3、EC2,到後來的 SQS、SimpleDB、EBS 都相當實用。現在 Amazon 更把 MapReduce framework 搬上來了。不過可能動作太快,他的 Getting Started Guide 根本連結都還沒好... -_-

Pricing 的部份,因為它必須在 EC2 上整合,所以 cost 是計算 EC2 的 instance cost 加上 MapReduce 的 cost。划不划算?可能就要自己打打算盤了。

Read more...

搬新家了

>> 2009/03/20

我們辦公室在今天搬新家囉。沒有挑選黃道吉日習慣的我們,在今天上午告別原本在杭州南路的辦公室,頂著仿彿酷暑的艷陽搬到距離不遠的金山南路...

既然我們血液裡流著「紀錄」的因子,當然要照往例拍照紀錄一下...

hallway
新辦公室的走廊

our new office layout
新辦公室格局

our new office
另一個角度看新辦公室格局

meeting table - 還很混亂
大家都頗喜愛的新會議桌,可以有開會或是吃東西的地方... 雖然還放了不少東西還沒整理 XDD

platform on the roof
外面居然還有整理一個迷你花園。雖然我不是很能理解,不過同事們似乎很興奮 :p

那麼,2009 還有三季,希望在新的環境,有更好的另一段開始!

Read more...

哪個國家債務負擔最重?

>> 2009/03/18

哪個國家債務負擔最重?
(Photo from The Economist)

金融海嘯襲來,各國爭相舉債刺激經濟。但是每個國家對這種措施的承受度不一樣。有的國家財政比較健全,舉的起;有的可能吃了就變瀉藥了。

這張圖是從 Economist 來的,引用 IMF 的資料畫成的圖表。表中可知,西方工業國的舉債多半高過新興國家,而日本的債務負擔尤其沉重。

Read more...

貨幣戰爭

>> 2009/03/16

這是個欠了好一陣子的讀書心得。

我知道這本書去年很紅。這本書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數週不墜,讓不喜歡暢銷書的我買了好一陣子以後才開始讀。開始看以前,stealth友善的提醒近年大陸不少學者持陰謀論的角度來解讀西方世界的許多現象。不過,是到看完這本書以後,才知道什麼叫做鋪天蓋地的大陰謀。

或許應該說,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陰謀論,那就應該要讀《貨幣戰爭》。

會這樣講,並不是因為我完全不相信書中的內容,而是因為我認為書中的內容過度簡化。社會科學畢竟無法享有自然科學的研究便利,可以在控制精準的實驗室中,針對少數幾個變數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許多社會現象我們只能解讀,卻沒有辦法精確的定義絕對的因果關係。書中過度簡化的把 Rothschild 家族和歐洲各國的戰爭與一次大戰連結,更和美國多位總統的死亡扯上關連,未免失之牽強。這是我不全信的原因之一。

另外,世界上不會有永遠的常勝軍,也沒有不會崩解的帝國。書中把「國際銀行家」型塑為各種陰謀事件幕後的黑手,永遠常勝不敗的王者。但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實在太複雜,不可能有任意一個人或是少數幾個人就可以主導,無論他們力量有多大,充其量只有推波助瀾之效。如果真的要能夠形成風起雲湧的時代大勢,那麼除了要時代因素配合以外,還必須要有廣闊的外元組合而成的集團。但是歷史上各種集團往往無法經歷時間的考驗,隨著時間漸漸增長集團內的成員多半會有利益衝突的糾葛出現。這也是我認為 Rothschild 家族無法長居幕後穩站贏家的原因之二。

書中接近二十世紀的部份,時常引述另一本《經濟殺手的告白》的內容。 我發現時人論及所謂「金權集團」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失真的認知,即所謂「金權集團」必定邪惡無比,動用各種銀彈與媒體攻勢不擇手段達成目標、摧毀敵人。雖然這種說法有時正確,但是卻失之簡化。「金權集團」如果存在,組成成員必然會隨著時間浮動而有所改變。其次成員間不可能在所有議題上都同心協力,因此合作的根據只剩下信仰的力量,或是單純的利益互惠。而兩者都有脆弱之處。

陰謀論的好處,是讓你從不同於世俗的觀點去看事物,以及發揮懷疑的精神質疑平常不曾懷疑之處。但是陰謀論的缺點,就是過度簡化,凡事都找出一個邪惡無比的代罪羔羊。

Read more...

層出不窮的銀行逃難潮

隨著銀行逐漸國有化,逃難潮也層出不窮。之前談的 AIG 紅利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 的 CEO,Fred Goodwin 爵士,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領導的蘇格蘭皇家銀行,2008 年以破歷史紀錄的速度賠錢,頻臨破產邊緣,最後被英國政府大量注資接管。

問題來了,現年 50 歲的 Fred Goodwin 想退休了。他堅持依據他的退休金合約,每年領七十萬英鎊 (約合台幣 3100 萬元) 的退休金,年年領取直到老死。可是倘若英國政府沒有出手救援 RBS 而是放手讓它倒閉,那麼中年的 Fred Goodwin 只能領取勞退基金的給付,從 65 歲起每年領 28000英鎊  (約合新台幣 120 萬元)。而且英國政府出手救 RBS 當然不是為了保障 Fred Goodwin 的退休金!

無懼於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聲浪與社會輿論,Fred Goodwin 仍然堅持這是他合理的所得,而且受到法律保障應該給付。我想,這只是和 AIG 裡面領取高額紅利的人一樣,心知肚明這是能 A 錢最後的機會了,因此死皮賴臉不管多羞人只要先 A 到錢再說。Golden Parachute 漫畫裡面如果有 update 的話,Fred Goodwin 和 AIG 顯然應該再記一筆。

諷刺的是,Fred Goodwin 在 2004 年,才因為「對銀行業的卓越貢獻」而被英國女王封為騎士享有爵銜。

Read more...

AIG 拿納稅人的援款付紅利?

>> 2009/03/15

讓我聯想到電影 Wall Street 裡面,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 Gordon Gecko 評論 Teldar Paper 的說法:Survive of the unfit。

話說保險巨人 AIG,2008 年第四季才慘賠 617 億美金,全年共虧損約 1000 億美金 (折合台幣約三兆四千多億)。這家以破紀錄的速度賠錢的保險公司,因為「大到不能倒」,所以去年已經得到美國政府 1500 億美金的紓困救援,而就援規模最近又擴大為 1800 億美金。

偏偏今天傳出消息,AIG 仍然計畫發放一億六千多萬元美金的紅利給高階主管。這份報導中說,AIG「承諾會謹慎發放將來的紅利」,也指出雖然新任財政部長認為這種措施「無法接受,尤其是納稅人才剛投入大筆公款救援這家公司」,但是也補充財政部「沒有強制力能夠阻止該公司發放這筆紅利」。

AIG 當然會有千百個理由可以說明,這筆紅利是早已預先準備好發放的 (雖然很難想像一家以破紀錄速度賠錢的公司要以什麼立場發紅利獎金 ─ 獎賞管理階層他們賠的夠快?),他們也能夠保證將來會更嚴謹的發放,不過這整個新聞看起來其實就只是 ─ Party's over, grab what you can.

他們當然知道政府接管勢在必行,將來美國政府也必然會在主要銀行和 AIG 佔有多數股份。因此這種紅利可一而不可再,機會僅此一次縱之即逝。趁還有主導權的時候為自己撈最後一筆,反正將來再也沒有這種往年視為理所當然的「福利」了。

也難怪嘲笑銀行業 Golden Parachute 的漫畫裡面會說,「銀行業的老闆,好像表現越差獎金就越高」。

Read more...

讀書心得、看退流行的書...

>> 2009/03/14

小時候暑假作業不都要寫讀書心得?

以前每碰到長假,小學暑假作業都有這麼一條,「讀書心得」。每次都只好把自己最近看過的書,做個摘要並附上簡短的心得交差。從來都不覺得寫讀書心得是什麼樂事,或者有什麼重要的地方。

書看完以後,得到的收穫往往難以言喻。但也就因為難以言傳,寫讀書心得就不是我的菜。不過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能感受到,把無形感受形諸於文字的訓練實在很重要。藉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和收穫,也未嘗不是一樁美事。於是下了個決定,之後每看完一本書都要整理一下寫個讀書心得。為了對自己有點強制力,規矩是還沒寫心得就甭想繼續看下一本。這樣該有點衝勁了吧。

除了決定寫讀書心得以外,最近也開始感受到,自己越來越喜歡看退流行的書、或是過期的雜誌。怎麼說退流行呢?就是書雖然在新書上市的時候買,但是擱著久了等一段時間再看。雜誌則是等過了當週再看。

其實這也是因緣際會,一來現在實在買書比看書還快 (應該不少人聽過我這方面的抱怨),書架子上滿滿都是還沒看的書,要在新書剛買的時候就看實在不太可能;另一方面也漸漸感受到這種好處。不管是書還是雜誌,看了就是希望學到比較多知識,或是帶來具啟發性的深度思考。等熱潮過了再來看的時候,往往比新書上市話題正熱的時候更能夠有遠距離的觀察。

好的書跟雜誌,應該是有深度的。而有深度的書應該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一本書只能在熱潮當下吸引人的話,那麼不讀也罷。

Read more...

歐巴馬的八千億紓困方案圖解

>> 2009/02/12

今天在華盛頓郵報看到一張有趣的圖。

最近各國政府對於經濟紓困都大筆大筆的灑錢,美國八千億美金,中國大陸四兆人民幣,大家數字比多的。但是誰知道這些錢到底要花到哪裡去?怎麼個花法?

華盛頓郵報對於美國的八千億美金紓困案做了個有趣的圖解。圖中可以分成三個部份,最上面可以看出八千億中哪些比例是減稅購成,哪些比例是另外的支出。而支出部分的六千三百億又可以在中間的圖表看到,分比重看出花在各個領域的金額大概是多少。

最下面的部份,是依照年份排列,讓你看看這些錢經過幾年之後消化起來會像是什麼樣子。
這種圖表看來一目瞭然,讓人對政府預算支出很容易有基本的概念,不再需要啃厚厚的資料慢慢消化。台灣的媒體也應該要做做功課搞一搞這種東西才對吧。不要每天只會報導一些無聊沒營養的新聞,連看都懶得看。

Obama 八千億美金紓困案圖解
(大圖可以點這裡觀看。Photo taken from Washington Post)

Read more...

過年網購的兩次驚喜

>> 2009/01/31

今年過年期間,網購了兩樣東西,遇上了不一樣的驚喜。

  • 首先是因為 Dram 跌跌不休,索性在 pchome 購物買了一條 2G 幫筆電加點記憶體。現在購物流程變的超簡便,也無需 pchome 帳號。24hr 購物果然嚇人。從追蹤系統看來不到 3hr 我的訂單就已經處理完畢出貨,不到 14hr 記憶體就已經在我筆電上了。  (誰可以告訴我他們物流怎麼處理的?)
  • 最近剛好想買本書《經略幽燕》。這本書是香港書商出版的,並不熱銷。博客來已經不接受下單了,但是我去三民看的時候還有庫存。下訂之後,隔兩天接到三民的電話:

    李先生,您訂的那本經略幽燕我們庫存已經賣完了,所以我們幫您從香港海運一本過來。不過運送途中書的左下角稍微有些折到,但是不影響內頁閱讀。請問您介不介意?
    我笑一笑說,不要緊,書給我就好了,辛苦你們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我訂的時候有的庫存卻消失了,但是處理流程卻讓我感受到網路時代許久不見的人性溫暖。和三民的處理相比,我當然理解博客來的方式在企業營運上是比較有效率、比較能獲利的。但是在買書人的角度,我卻很喜歡三民的溫暖。
過年時的兩次網購,兩種驚喜。

[ Update 2/1 ] 拿到書後不禁啞然失笑。《經略幽燕》書況只是極輕微的壓到,根本是微不足道的瑕疵。相比之下,博客來還曾經寄過幾本,封面磨的如同二手書一樣的瑕疵品給我呢,連個照會也沒打過。

Read more...

創投都到墳墓堆去了嗎?Where have all the VCs gone?

農曆新春期間,看到 1/28 公布最新一期 (2008 第四季) 的矽谷創投信心指數,突然忍不住想到這個借自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的標題。從這期公佈的數字可以看出,矽谷創投的信心指數,從 2007 年 Q1 創下三年來高點之後節節下滑。一季一季的溜滑梯,到 2008 Q4 已經創下五年來的最低點了。

忍不住想到 2009 年初,BusinessWeek 的封面故事,"What's Wrong With Silicon Valley"。文章引述重量級人士如 Andy Grove 等人的評論,認為這年頭矽谷的創業家和創投太過重視短期獲利、以及所謂的「出場策略」,以致缺乏野心和壯大的決心。Andy Grove 說的好,

What really infuriates him is the concept of the "exit strategy." That's when leaders of startup companies make plans to sell out to the highest bidder rather than trying to build important companies over a long period. "Intel never had an exit strategy," he tells me. "These days, people cobble something together. No capital. No technology. They measure eyeballs and sell advertising. Then they get rid of it. You can't build an empire out of this kind of concoction. You don't even try."
嚐試翻成中文的話就是:
最讓他不爽的就是所謂「出場策略」的概念。這種時候新創公司的領導者寧可快速的把公司賣給短時間內出價最高的人,而不是嚐試建立一個長期來說重量級的公司。「Intel 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出場策略,」他這樣跟我說。「現在人們只是把一堆東西拼裝起來。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他們只衡量眼球數和廣告銷售量。然後他們就把這玩意兒賣掉了。你根本沒辦法從這種拼裝產物上建造一個企業王國,甚至連試都不肯試。」
對 Andy Grove 的評論,我只能說我不能同意的更多。很多對所謂「web 2.0」公司的批評也建立在類似的觀點之上。而且他們或許還批評的不夠深刻。不過,不只在新創公司出現這種問題,相同的問題也出現在創投產業。

曾經在 startup 滿天飛的時候,創投被大眾視為有神祕魔法的巫師,彷彿他們口袋裝滿了錢,妳只要帶著好的企劃書去找他們,成功拿到錢 (以及巫師的祝福) 的話,從此就飛黃騰達。大家不一定理解的是,創投其實和台灣的蛋塔店一樣,也是一窩蜂的。

剛開始,第一個開蛋塔店的人很賺錢。有一批第二輪的人,看到了很羨慕,也開了間蛋塔店想分杯羹。另外一些第三批的人,一樣很羨慕,但是手上沒有足夠充裕的資金,或是沒辦法搶佔比較容易賺錢的店面。簡單說就是第三批人如果開店一定沒前兩批人好賺。所以他們只能在景氣好的時候,融資 / 營運成本低廉的時候,也來開蛋塔店,賺的比較少也無所謂,希望人家吃肉他喝湯。說不定運氣好還可以發達?於是,同樣的想法之下,還有第四批、第五批...

但是都在景氣好的時候。

當景氣反轉直下 (或者,在這個例子來說,蛋塔熱潮退燒的時候),猜猜哪些店還可以繼續營業下去?

年頭好的時候,願意跳出來創業的人多,市場上流動資金充足,融資成本低廉,因此能夠募到夠多錢成立創投的人也多 。相對的,景氣差的時候,市場上流動資金少,融資成本高昂,因此創投的資金也就少了許多。2000 年的時候,網路公司泡沫化,創投資金也呈現乾涸狀態。 這次也不例外。

就像蛋塔熱的時候,大家紛紛開蛋塔店一樣,景氣好的時候,也會有許多新的創投資金出來搶飯碗。湊熱鬧的創投,就跟湊熱鬧的新公司、新蛋塔店一樣,多半擋不住景氣的反轉。也難怪這次公布 2008 Q4 的信心指數如此低迷了。

不過這對認真經營的創投家以及創業家來說不見得是壞事。諸如蘋果、微軟... 許多偉大的公司都是在艱困的景氣中誕生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當漲潮的時候,所有的船都跟著浮起來。這種時候才是創投跟創業家真正價值展現出來的時候。搶佔先機的人,或許才有機會在下波浪起的時候,迎風前行。

願以此和公司同事,以及一樣走在創業路上的先進與同業們共勉。

Read more...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這是當年越戰期間被 Pete Seeger唱紅的反戰歌曲(一說這首調子本為烏克蘭民謠)。剛好農曆年期間,新的 VC信心指數也公佈了,看來頗適合當下一格的材料。很自然想到類似的標題:「Where have all the VCs gone?」?

不過,如果都沒聽過這首歌,這個標題也沒啥意思了。那麼,大家就先欣賞這首當年的反戰歌曲吧。

歌詞大致上是這樣的,倉卒之間翻譯粗鄙淺陋,還請勿見怪。如果有善心人士幫忙斧正就太好了。

花兒都到哪去了呢?
啊,原來花都被女孩們摘去了
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學到教訓呢?

女孩們都到哪去了呢?
啊,原來都被男人們娶走了
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學到教訓呢?

男人們都到哪去了呢?
啊,原來都當兵上戰場去了
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學到教訓呢?

士兵們都到哪去了呢?
啊,原來都到墳墓堆裡去了
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學到教訓呢?

墳墓堆都到哪裡去了呢?
啊,原來都被花兒掩蓋了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學到教訓呢?

原本的英文歌詞: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Girls have picked them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Taken husband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Gone for soldier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Covered with flowers every one
When will we ever learn?
When will we ever learn?

Read more...

Bill Gates 在慈善基金的公開信

>> 2009/01/27

巴菲特的股東信,每年都會被投資界廣為傳閱。現在比爾蓋茲也起而傚尤,在他放棄全職在微軟工作、專注在基金會運作之後,決定採納巴菲特的建議,每年寫封信給社會大眾簡報近況。

公開信內談論的項目不少,從幼兒夭折數、農業和營養補給,到美國教育、愛滋病和幾種傳染病,甚至到現在的經濟危機。不過除了他個人的觀點以外,更吸引我的是信中的數據和圖表。再次證明「只有量化的東西才能被管理」,即便非營利組織亦然。

想看公開信的人,可以在這裡線上觀賞,或是從這裡下載 pdf 觀看

Read more...

世界不是平的

>> 2009/01/26

或者說,有些地方比別的地方更不平...


剛剛注意到一個舊聞,歐盟執委會和世界銀行在 2008 年末,為了世銀年度的 2009 世界發展報告製作了一張地圖。圖上顏色越深的地方,表示從當地到主要都市之間所需的交通時間越長,可以參考圖下的刻度表。

即使是在這個年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世界並不是平的。有的地方就是比較孤立,更容易被與世隔絕。即使是在台灣,如果你點大圖的話,也可以看到中央山脈附近的交通依然很不方便。

Read more...

你過年會做些什麼?

>> 2009/01/25

  1. 睡覺
  2. 大吃大喝
  3. 逛百貨公司
  4. 出去玩
  5. 看電視
  6. 上網亂逛
  7. 以上皆是
  8. 以上皆非
  9. 其他
以前過年的時候,台北就像座空城。除夕前台北街頭就沒什麼人,難得有都市中的清靜。這幾年,年味越來越淡,每次過年都覺台北人又多了一些,街頭也又熱鬧了一些。但是年節氣息總是少了一點...

過年不喜歡人擠人的我,還是一盞清茶,一杯薄酒,一台電腦,一本小書,享受一下難得的悠閒時光吧。

Read more...

Obama 的就職演說與 tag cloud

>> 2009/01/24

大家都知道,歐巴馬已經宣示就職成為美國總統了。不過在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總是忍不住拿眼講稿來做文章。其中一個有趣的應用,就是觀察他演講稿中,「Change」和「Hope」出現的次數,和以往各個總統的比較。(這兩個字眼是歐巴馬的競選主軸)

Economist 整理了圖表如下:

就職演說的整理...

更有趣的是,紐約時報整理了一份從 1789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至今,每個總統就職演說演講稿的 tag cloud。整理的列表在這裡。可以稍微看出各個時代的總統著眼重點大不相同...

對了,如果有人想看歐巴馬的就職演說 ,這裡有全文 & 影片:President Barack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Read more...

過年惜福

又要過年了。

今年過年特別冷,但是在台灣還是比較好的...

在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1/2 以上沒有乾淨的自來水,污水直接在街道上溢流。2/3 以上居民沒有電力供應,因為主要的發電廠已經停擺。在嚴寒的天氣中,大部分人也沒有取暖用的油或天燃氣,甚至連在黑市也買不到這些。因為以往把能源走私進入加薩走廊的埃及管線已經被炸掉了。 這麼冷的冬天中,他們甚至得把窗戶洞開,因為害怕以色列的炸彈炸破窗戶的時候,玻璃碎片會割傷屋內的家人。

對了,誰說加入聯合國會比較安全?一月六號的時候,以色列炸了一棟聯合國在當地經營的學校,兼當難民營使用。至少 40 人死亡,大部分都是唸書的小孩。

Jabaliya 的地圖位置,學校就在這裡。


這邊也可以看到相關的報導:


過年的時候,想到這些,就覺得:在台灣真好。

Read more...

2009 經濟學人的大麥克指數

>> 2009/01/23

但是老實說,我現在比較喜歡 iPhone index 之類的 :p

經濟學人又公佈新版的 BigMac index 了。跟 2008 夏季相比,日圓因為大幅升值被認為比較合乎正常價位。歐元也因為貶值比較沒有之前那麼多的溢價。

不過,這次的表格上沒有新台幣就是了。

2009 Economist BigMac index

Read more...

最新文章

最新回應

部落格貼紙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Autumn Leaves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