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都到墳墓堆去了嗎?Where have all the VCs gone?
>> 2009/01/31
農曆新春期間,看到 1/28 公布最新一期 (2008 第四季) 的矽谷創投信心指數,突然忍不住想到這個借自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的標題。從這期公佈的數字可以看出,矽谷創投的信心指數,從 2007 年 Q1 創下三年來高點之後節節下滑。一季一季的溜滑梯,到 2008 Q4 已經創下五年來的最低點了。
忍不住想到 2009 年初,BusinessWeek 的封面故事,"What's Wrong With Silicon Valley"。文章引述重量級人士如 Andy Grove 等人的評論,認為這年頭矽谷的創業家和創投太過重視短期獲利、以及所謂的「出場策略」,以致缺乏野心和壯大的決心。Andy Grove 說的好,
What really infuriates him is the concept of the "exit strategy." That's when leaders of startup companies make plans to sell out to the highest bidder rather than trying to build important companies over a long period. "Intel never had an exit strategy," he tells me. "These days, people cobble something together. No capital. No technology. They measure eyeballs and sell advertising. Then they get rid of it. You can't build an empire out of this kind of concoction. You don't even try."嚐試翻成中文的話就是:
最讓他不爽的就是所謂「出場策略」的概念。這種時候新創公司的領導者寧可快速的把公司賣給短時間內出價最高的人,而不是嚐試建立一個長期來說重量級的公司。「Intel 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出場策略,」他這樣跟我說。「現在人們只是把一堆東西拼裝起來。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他們只衡量眼球數和廣告銷售量。然後他們就把這玩意兒賣掉了。你根本沒辦法從這種拼裝產物上建造一個企業王國,甚至連試都不肯試。」對 Andy Grove 的評論,我只能說我不能同意的更多。很多對所謂「web 2.0」公司的批評也建立在類似的觀點之上。而且他們或許還批評的不夠深刻。不過,不只在新創公司出現這種問題,相同的問題也出現在創投產業。
曾經在 startup 滿天飛的時候,創投被大眾視為有神祕魔法的巫師,彷彿他們口袋裝滿了錢,妳只要帶著好的企劃書去找他們,成功拿到錢 (以及巫師的祝福) 的話,從此就飛黃騰達。大家不一定理解的是,創投其實和台灣的蛋塔店一樣,也是一窩蜂的。
剛開始,第一個開蛋塔店的人很賺錢。有一批第二輪的人,看到了很羨慕,也開了間蛋塔店想分杯羹。另外一些第三批的人,一樣很羨慕,但是手上沒有足夠充裕的資金,或是沒辦法搶佔比較容易賺錢的店面。簡單說就是第三批人如果開店一定沒前兩批人好賺。所以他們只能在景氣好的時候,融資 / 營運成本低廉的時候,也來開蛋塔店,賺的比較少也無所謂,希望人家吃肉他喝湯。說不定運氣好還可以發達?於是,同樣的想法之下,還有第四批、第五批...
但是都在景氣好的時候。
當景氣反轉直下 (或者,在這個例子來說,蛋塔熱潮退燒的時候),猜猜哪些店還可以繼續營業下去?
年頭好的時候,願意跳出來創業的人多,市場上流動資金充足,融資成本低廉,因此能夠募到夠多錢成立創投的人也多 。相對的,景氣差的時候,市場上流動資金少,融資成本高昂,因此創投的資金也就少了許多。2000 年的時候,網路公司泡沫化,創投資金也呈現乾涸狀態。 這次也不例外。
就像蛋塔熱的時候,大家紛紛開蛋塔店一樣,景氣好的時候,也會有許多新的創投資金出來搶飯碗。湊熱鬧的創投,就跟湊熱鬧的新公司、新蛋塔店一樣,多半擋不住景氣的反轉。也難怪這次公布 2008 Q4 的信心指數如此低迷了。
不過這對認真經營的創投家以及創業家來說不見得是壞事。諸如蘋果、微軟... 許多偉大的公司都是在艱困的景氣中誕生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當漲潮的時候,所有的船都跟著浮起來。這種時候才是創投跟創業家真正價值展現出來的時候。搶佔先機的人,或許才有機會在下波浪起的時候,迎風前行。
願以此和公司同事,以及一樣走在創業路上的先進與同業們共勉。
2 comments:
就投資網站來講,出場策略反而比一般產業重要,因為網站前景實在太難太難預期了,而且又沒有實質產出 XD
另外想到最近聯準會持續調降利率,資金成本應該變低才是?
Egist:
如果是沒有收入的網站,那麼當然出場策略就很重要了 - 既然不能產生收入,就只好看誰願意接手、能把它變的有收入再說。
至於就資金成本的問題,自從 Lehman Bros 倒下之後主要的影響是信心不足導致信用的急速緊縮。狀況和 dotcom 泡沫之後聯準會持久低利率導致融資成本趨近於零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