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死背,還是融會貫通?

>> 2008/10/19

加拿大現在的總理是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為了替自己辯解,他們可能會說,「我幹嘛記這麼多東西?這根本就是死背嘛。只有死腦筋的人才會背這麼多沒意義的東西!這些我只要上網查就好了啊。」而且,他們說的很可能沒錯。

那麼,台灣這邊現任的總統是誰?前任總統又是誰?住在台灣的恐怕很少有人答不出來。這到底是死背,還是常識?

1876 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903 年,萊特兄弟的 Flyer1 試飛成功。這些年份,對一般人而言毫無意義。如果只死背這些事情發生的年份,根本是浪費生命、虛擲腦力。然而,對熟悉近代科技演變的人來講,這些事件的年代就好像常識一樣毋庸多言。這些人能夠在時間軸上畫出電話、電燈、飛機、半導體、量子物理等近代科學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充分說明他們的時代意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對喜愛三國故事的讀者來說,是喝水一般的常識。對他們而言,關羽溫酒斬華雄、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少主的故事,根本無需多記就能琅琅上口。但是這些人可能不能理解,爲什麼那個年代要有陳群推行的九品官人法,爲什麼漢朝的選舉制度不再可行。而九品官人法對那個時代社會的作用為何,對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之風又有什麼樣的影響。但是,這對學歷史的人來說,卻是很普通的常識。那麼,誰制定九品官人法的呢?這是死背,還是融會貫通?

奇異 (General Electric) 在 1974 年一股多少錢?一般人對這數字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對熟悉 1970 年代企業購併狂朝的人來說,因為他們理解股票市值對企業購併的影響力,併購大咖的股價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而且必須熟悉的數字。然而,如果只死背股價數字本身,卻毫無意義。

加拿大現任的總理是誰?對熟悉國際政治脈動的人來說,他們不會不知道。而且他們也會知道,加拿大 10/14 剛選完國會大選,由保守黨獲勝。但是若非熟知國際動態,只是每次加拿大換總理以後就熟記現任總理的名字,那可真是不知所謂了。

片段資訊的記憶,如果沒有背後完整背景知識的理解,常常是毫無用處的。掌握了背景知識,那麼片段資訊只是其中的細節,熟習背景知識的時候自然就會記得。如果對背景知識沒有掌握,那麼即使記了再多的片段資訊,也是徒費工夫。只會淪為一般人口中的「死背」罷了。是「死背」,還是「融會貫通」,端看對於資訊背後的知識懂多少。

喔對了,現在的加拿大總理,是 Stephen Harper。或許是受到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現在 Stephen Harper 的支持率,也在節節下滑。

Read more...

全世界都來一起做假帳

>> 2008/10/15

把頭埋在沙子裡面,不代表問題就解決了。

今天看到個有趣的標題,「金融資產損失 可暫不列帳」。看到有點傻眼,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簡直就是昭告天下:「大家準備一起來做數字美化帳面吧!」在這種局面下,財務報表數字還有什麼參考價值?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是什麼意思。講白一點,這種意思等於是說,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他們會計編列帳目的準則,可以暫時不用把金融資產的損失,列入帳面損失。講的更白,就是告訴他們:你們目前股票或是金融投資賠的錢,只要還沒認賠殺出,全部都可以假裝沒有損失!沒賣出就沒賠錢!這種做法唯一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美化財務報表的數字。讓許多自以為「選股重視基本面」的人,看了財務報表以為買到好公司,等到事情爆發了才知道原來是地雷股,因為這些損失全部都沒有揭露在財報上面。而且這還是國際會計準則公開說許可的做法!

真讓人難以置信。會計帳目編列本來就是為了讓人可以客觀的看出公司的財務狀況。現在國際會計準則都公然允許大家做數字美化帳面了,將來財務報表還有什麼可信度可言?

金融資產損失 可暫不列帳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10.15 02:43 am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昨(14)日突然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允許列在「交易目的」項下的金融資產,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重新分類到「非交易目的」。這項修正案等於為陷入困境的全球金融機構解套,其巨大的投資損失將可不必反映在損益表。

金融資產重新分類後,這允許金融機構的資產可以暫時不必以市價來評價,虧損壓力將大幅獲得紓解。國內多家壽險公司包括國泰人壽、宏泰人壽等,在第一時間就取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修正的內容,趕緊拿給會計部門研商。

金管會昨天也收到這份新的會計準則,由於國內實施的34號公報是依據此準則訂定,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已經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基於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立場,台灣很有可能跟進。

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少人都認為,除了銀行本身的財務槓桿太高、過度投資之外,34號公報也是促成金融機構倒閉的重要原因。

華爾街日報不久前剛報導歐盟打算修改按照公平市值計算的會計準則,主要是因為銀行以市值評價旗下的資產,導致銀行在全球金融風暴下不得不提列鉅額的虧損。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並未經過徵詢外界意見等正常程序,昨天就突然發布修改會計準則的消息,且新規定追溯自到7月1日開始適用,讓外界相當震驚。

金管會官員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如果還按照公平市價來評價其下資產,恐會讓金融市場失序。尤其證券化商品並無流動性,市價已經不是那麼客觀。

美國國會已經授權給美國證管會,可以暫時終止美國157號公報,也就是以市價評價金融資產的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跟進美國作法,允許在某些條件下,掛在「交易目的」項下的金融資產,可重新分類到「非交易目的」(「備供出售」或「持有至到期」)。這將允許金融機構的資產評價損失可以暫時不必列入損益表,虧損壓力將可大幅獲得紓解。目前34號公報不允許企業任意更改會計項目,掛在「交易目的」項下絕不能改掛到其他項目,否則就有操縱損益嫌疑。

官員表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修改會計準則,當然希望全球金融機構可以安度這次的危機,但為了避免業者趁機操縱損益,一定會訂定相當嚴格的條件,符合條件者才能重新分類資產項目。

Read more...

連黑石也籌不到資金的時候...

>> 2008/10/10

全球市場跌跌不休,昨晚道瓊又跌 668 點。周五亞股開盤應聲 all 趴,香港恆生大跌千點,日本股市也一度停止交易。

現在的局面,金融機構連鎖倒,牽動股票市場連續重挫,逼迫持有證券的人賣出換現,更進一步導致資金緊俏,讓金融機構與企業的籌資更形困難。從今天的這個新聞,我們可以稍微看出問題的嚴重性。

今年六月間,傳出著名的私募基金黑石,即將購買上海長壽商業廣場的 90% 股權。當時也是業界一大盛事,不只是因為黑石名氣響亮,而且也是代表黑石對上海商業不動產投下的信心票,相當具有指標意義。沒想到不到四個月後的現在,卻傳出因為金融危機週轉不易,黑石在長壽的投資案尾款未能付清,目前陷入「延宕」的局面

真是相當諷刺的局面。黑石是私募基金界最大的龍頭之一,不只曾在去年市場的高點把部分股權 IPO 變現,而且之前釋股給中國政府更賺了不少。即便是在八月風雨飄搖之際,Economist 的 Briefing 也在討論私募基金出面協助市場的可能性,因為除了巴菲特以外,似乎他們才是手上還有流動現金的王者。

現在,十二點的鐘聲過後,南瓜馬車不見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現在手上的現金也不夠,連自己的投資款都付不出來。當曾被 Fortune 喻為 "King of Wall Street" 的人都在搶現金的時候,似乎也暗示了我們現在的局面到底有多嚴重。

Read more...

海角七號,台灣與日本

>> 2008/10/09

今天媒體都在報某人的讀者投書,我對這個倒是沒什麼興趣也沒什麼共鳴。但是一樣在今天看到的另一篇讀者投書,卻相當引起我的注意。

《海角七號》的台日苦戀

 大家都說《海角七號》好看,我也有同感。沒錯,《海角》片中的茂伯、馬拉桑、水蛙等人物,及其營造出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意象,還有恆春、墾丁的場景,都令人感動。但魏導用心良苦的「台日破鏡重圓」寓言,卻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

 片中,台灣的角色是:一位受到深愛但因日本懦弱而落空的女人(一九四五年在碼頭空等的台灣「友子」);一位生子後被日本拋棄的女人(「友子」的外孫女);以及一位堅持與日籍女友(也叫「友子」)在一起、不惜跟到日本去的年輕男人(男主角阿嘉)。一九四五年的分離之苦,六十多年來的相思之情,在阿嘉的身上獲得了「救贖」。

 嚴格來講,《海角》的主題並不是「台日和解」,而是「台日苦戀」。彼此吵架的怨偶,才需要和解。被外力無情拆散的姻緣,是終生遺憾,沒有和不和解的問題。由此觀之,《海角》並沒有拍出台日和解,但成功地拍出了台日相思,特別是台灣對日本的苦戀。

 這樣的被殖民慾望,似乎還隱藏著對一九四五年以後中華民國/國民黨統治的有罪控訴。有趣的是,在《海角》片中,「外省人」幾乎不曾出席。一九四五年接收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可謂完全缺席──除了片頭被男主角罵三字經的「台北」,以及片尾台日臨別依依時的持槍國軍外。更確切地說,在片中缺席的外省人/中國人,似乎就是拆散台日姻緣、使台灣(女性)得不到日本(男性)的愛的「第三者」。

 進而言之,所謂「台灣人的悲情」,在《海角》片中獲得了某種新的詮釋:等不到日本的愛、被日本拋棄,即是「台灣人的悲情」所在。一九四五年拆散台日美好姻緣的外來統治者,似乎就是「台灣人的悲情」的最主要來源。

 台獨運動過去所反對的壓迫,不只來自中國大陸,也包括日本的殖民統治。在台灣人四百年來被外人壓迫的獨派史觀之中,日本也是壓迫者。但如今,在《海角》片中,日本的壓迫者身分消失不見了。台灣人的悲情意識,似乎不再是抵抗一切外來壓迫的悲情意識,而轉變成「無法得到日本的愛」的悲情意識。《海角》既隱含著這種新的悲情意識,同時也透過性別翻轉,由台灣男子和日籍女友的身心結合,以及片尾的台日大合唱,使這種悲情得到救贖。

 由此,我不得不間接聯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戰後的中華民國統治,是否極為失敗?一九四五年,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是台日依依不捨,而是歡迎祖國軍隊的到來;但二二八事件乃至白色恐怖,以及外省政權的省籍面向等等,後來改變了台灣人對日本與祖國的相對評價。如今,《海角》的台日苦戀戲碼,似暗示「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和解」仍遙遙無期?若然,則更多的歷史反省,應是有必要的。

 第二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台灣主體意識」?《海角》的選擇,是與想像中深愛台灣的日本結合。很可能,多數台灣年輕人是因為拒斥中國,所以選擇較為先進的日本。但是,台灣人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台灣人難道只能是被動等待救贖的「亞細亞的孤兒」嗎?

 有人說,商業電影好看賣座就好,為什麼要去想「歷史」這種沉重的問題?然而,我們選擇以何種形式再現殖民歷史,將影響年輕人如何記憶、如何界定自我。

 把殖民關係浪漫化,應該是很令人難堪的出路。但《海角》的台日寓言,或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睜開眼睛重新看看,看看那段滿目瘡痍的歷史。在這一點上,《海角》的貢獻很大。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思想》季刊編委)
《海角七號》,確實是很適合台灣人的電影。一整個就是台灣人拍給台灣人看的感覺,整部電影台味十足卻不低級,鄉土味重但並不俗氣。影片中充滿了台灣各角落小人物的代表,也相當能夠打到台灣人的內心深處。

不過《海角七號》除了茂伯之外,也傳遞出了相當重的台日情節。看過《海角七號》的人,不可能沒有感覺到片中台灣與日本之間的複雜情感。在這點上,我還沒有看過比上引這篇讀者投書寫的更精到的評論。

台人對於日本,從早年割讓時的抗拒、排斥,到日據時的畏懼害怕,在二戰結束之後卻漸漸轉化為緬懷與傾慕。《海角》一片,相當巧妙的傳達了這種傾慕與哀思,但是卻是陳宜中的好文,才用文字點出了細膩的情感。好文,就是該推。

不管你喜不喜歡,沒有人可以否認,日本在近代對台灣有極其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至今仍在。

Read more...

北京的初步印象

>> 2008/10/03

北京是一個很特別的都市。

論繁華,北京不如上海。論景色,北京不如蘇州。論生活機能,北京不如台北。

但是北京很大氣。北京有大開大闔的豪氣。北京有其他都市沒有的肅穆與森嚴氣象。

以前就聽說過,北京的街道很大條,都嘛是雙向各好幾線道。那時候心想,「啊不過就是多幾條線,有什麼好大驚小怪?」實際看到才知道,確實是很大條。而且每個路口之間的距離也出奇的遠,錯過一個路口可能要好數百公尺外才有下一個。類似這種路寬的道路,北京裡面比比皆是。

IMG_9217

另外,北京的塞車也是另一奇景。每個大都市都會塞車,但是北京塞車依然堪稱一絕。本來十幾分鐘的車程,在北京塞起來可以讓你一個鐘頭在路上到不了。請記住,最好避開塞車時段。如果沒有選擇,可以考慮搭地鐵。

北京的塞車是相當驚人的

北京有些比較偏近市郊的地方,仍然有些許偏僻的氣息。像我們住了數晚的旅館附近,小路上就充斥著這樣的景象:

IMG_9157

因為路小、腳踏車多,所以更容易塞車。早上晚上都塞翻了,計程車無敵難叫。

Read more...

DEMO China 在北京

>> 2008/10/02

嗯,我是願意稱呼這裡為北京 (而非北平) 的。

這次,我們獲邀來今年的 DEMO China,作為第一天第一組上台。雖然來時超趕,堪稱「這輩子最緊張的一次航程」,但是總算也是平安、準時到北京了。

我們飛來的班機

到北京的第一個印象,是整個都市很大氣。不只是機場,包括街道、建築,以及市容規劃,隱隱然都散發著豪氣與雍容的森嚴氣象。這點與大陸其他都市大不相同。或許也和北京身為政治中心有關。

這次 DEMO 的會場,在清華科技園區。外觀看來非常華麗,同區裡面也有包括微軟等大公司,Google China 也在馬路對面。

遠拍清科

第一天第一組上台的我們,當然沒太多閒情逸致到處觀光。力扛重責的 Anderson 忙著做 rehearsing,我們也在協助 presentation 的準備。

Anderson at demo

細心精明的 Amy 也是這次 DEMO 閃亮的一顆星。

Amy at demo

整個 DEMO 兩天行程下來,果然和美國的 DEMO 風格迥異。收穫也大不相同。在這邊,不用擔心高來高去言不及義,卻得有直來直往單刀直入的心理準備。

在北京,有很多想法和感受。有機會的話,我在後面的幾篇再嘗試著描寫出來...

Read more...

別再減稅了吧

>> 2008/10/01

最近股市跌跌不休,有些傢伙就開始趁火打劫。這些人,對政府的態度基本上很機車。擺明了就是「你不降遺產稅,我就不匯錢回來,你就等著股市一直跌吧你!」這種嘴臉看了就討厭。偏偏我們的政府果然是小孬孬,為了祈求股市暫時止跌什麼都願意,看來已經準備買帳了。

今天相關的報導頗多,只節錄中時的報導如下:

金融風暴強襲,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昨日開會達成共識,建議行政院應調降遺產稅與贈與稅至一○%,以吸引台資從海外回流,填補外資撤出的資金缺口。代表出席賦改會的金管會委員劉啟群昨表示,為打造亞太金融中心,金管會做了很多模型研究,發現遺贈稅率只降到廿%效果有限,降到零%又有社會接受度的問題,才會有十%的數字出爐。
股市只是經濟的櫥窗。救股票不是重點,把經濟搞好才是重點。我想不通,台灣的經濟搞不好,跟這些錢回不回來有什麼關係?當年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有降遺產稅嗎?香港和新加坡把這些稅率壓的低,但是這波金融風暴他們難道就躲過了嗎?遺產稅本來就已經是「暴斃稅」了,只有暴斃的富人才會被正常的徵收些,難道現在還要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那台灣的賦稅公平又在哪裡?

如果真的想要刺激經濟,那還是從根本之道著手吧 ─ 想辦法催生能夠接替晶圓、IC 設計的下一代產業。台灣已經舊瓶裝新酒太久了。該是時候來點有前景、有長遠眼光的規劃了。如果再失去這個機會做好產業升級,台灣可真的要多沉淪 20 年了。前陣子剛好看到陶冬在談類似的主題,摘錄部分於下:
蔣經國之後,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就沒有了vision,再也沒有見到具有前瞻性思維的領袖。馬英九上台,為人們帶來了希望,提供了遐想的空間,但是並沒有給掙扎中的台灣經濟提供一個轉型戰略。沒有整體的戰略,政策往往缺乏重點,缺乏連貫性,它們的長期效果多數時候並不理想。

筆者看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屬平面鋪開,內容繁多但缺乏重點,更沒有將此與台灣自身的轉型聯繫起來。兩岸溝通上知己不知彼,無的放矢之處頗多。另一方面,馬英九既要經濟好處,又要和談免談。其實經濟牌是北京制約台灣走向獨立的主要籌碼,馬英九式的「政經分開」,無異於「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北京對台北禮遇有加,兩岸間小的突破還會有,不過以馬英九目前所擺出的姿勢,筆者相信「中國因素」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成為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

今天台灣最缺乏的,是對台灣經濟未來的定位,一個既具前瞻性有又可操作性的重新定位。只有有了清晰的目標,知道十年後的台灣應該是什麼樣,政策才會有的放矢,商民才有努力的方向。...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始終未能實現自我重新定位,遑論轉型戰略。沒有全盤的策略,政策上一定是各自為戰,有時甚至是「一心搏二兔」。缺乏清晰的大局觀,無法用戰略性思維來統帶、協調具體的政策,是台灣經濟近年落伍的深層次原因。沒有這些,兩岸解凍、企業回台、基建投資只能對台灣經濟提供一時性的利好,但是難以做到真正的轉型,「台灣還要苦多久」也就無從得到滿意的答案。
用降低遺產稅來刺激經濟,就好比拿艾草來治療肺結核一樣,沒什麼幫助。只有那些乘機趁火打劫的人可以從中取利。早在馬英九上台前,我就說過,「未來國際市場如此險惡,新政府能不能成功 deliver 競選承諾,倒是難說的很。看來蕭萬長,接下來幾年可不輕鬆了。」以目前政府的作為看來,不止是難說的很,恐怕是緣木求魚了。台灣的老百姓,也只能自求多福了吧。

Read more...

最新文章

最新回應

部落格貼紙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Autumn Leaves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