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奇摩關鍵字也在幫 Google Analytics 打廣告就對了

>> 2007/11/29

話說,剛剛在小睡睡這邊看到,直覺就想到以前這篇....

那時候我還在唸,「bix 自從被 Yahoo 買走以後還是掛著 analytics 不放,原因想必不用多做說明了吧」,結果事隔半年,bix 不只依然故我現在還放著 Google Analytics,連 Yahoo! 奇摩關鍵字廣告的網頁也被爆破在放 Google Analytics...

這意思,應該比半年前我說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多說」更明白了吧。話不用說太白,看的懂的就是看的懂了 :p

ysm

Read more...

Crossing the Chasm - 跨越鴻溝

Crossing the Chasm的圖像上一次看這本書,是 1999 年的事情了。

當時行銷課的老師,和我們聊行銷 4P 的時候說,許多人發現在高科技業這一套行不通。於是 Geoffrey Moore 提出了他的理論和行銷策略,打進許多科技公司的內心深處,這本書在當時也被科技業界奉為聖經。

有趣的是,雖然這本書在其它國家大紅大紫,在國內卻賣的不太好。臉譜翻的中文本「跨越鴻溝」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反而是他的第二本書,「龍捲風暴」中文版賣的嚇嚇叫,受歡迎程度遠比 Inside the Tornado 在國外還要好。或許,這也和國內國外科技產業所處的供應鍊位置有關吧。

最近突然想到這本書,重新抓起來看。隔了八年,許多想法都不一樣了,裡面的內容有的也不適宜網路文化,但是人們對待「不連續的創新」的心態還是沒有改變。這本書這次看了很久,短短兩百多頁看了我接近兩個禮拜。常常只是一個小段落,或是一個案例,就讓我合卷沉思許久...

不知道這本書將來還會不會再看第三次。如果真有這麼一天,不知道那時候我想從這本書得到的是什麼?

Read more...

The World In 2008

>> 2007/11/24

每年的十一月,Economist 都會發表關於下一年的一些趨勢預測和觀點評論。剛剛發現 2008 年的現在已經可以在線上看到了:The World In 2008。今年的 Special Section 討論的是中國大陸。

需要的人請自取 :p

Read more...

為什麼創業家應該搬到「創業聚集地」去?

>> 2007/11/21

這標題有點繞口。不過這篇文章是翻譯 Paul Graham 的「Why to Move to a Startup Hub」。這幾天工作狂症狀再度發作,連睡覺都在工作,實在覺得這樣下去不好,應該轉換一下心情。所以把這篇文章拿來翻譯看看,如果有缺失的地方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另外,根據 Paul Graham 在這邊說的,他歡迎文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但是希望能夠把譯文網址給他。但是我不知道他的聯絡方式。如果有的人,請讓我知道一下。感恩!

那麼,以下譯文開始。

在我上一次演講結束的時候,其中一個幹部立刻站上台來發表即席演說,反駁我的論點。這在以前是從未發生過的。我只聽他說了幾句話,不過我已經了解,我說的什麼讓他感到不滿了:「新創公司如果搬到矽谷去會表現的比較好。」

這場會談是辦在倫敦的。而大部分的聽眾似乎都是英國人。所以告訴他們應該搬到矽谷去聽起來就很帶有國家主義的味道;這個機車的美國人在跟他們說,如果想成功你們就得搬到美國去。

事實上我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國」。我雖然當時沒有說,但是我是在英國出生的。而就像猶太人也不忌諱說猶太笑話一般,我不覺得我跟英國人講話需要特別注意外交辭令用語圓融。

事實上,新創公司如果搬到矽谷表現的會更好的說法,跟國家也沒有關係。即使我在美國我也這樣對其他新創公司說。Y Combinator﹝譯註:該作者創辦的創投﹞每半年就從東岸換到西岸,而在東岸的運作總是到波士頓。而即使波士頓是美國﹝包括全世界﹞第二大的「創業聚集地」,我們也依然會跟新創公司說,你們最好搬到矽谷去。如果在波士頓這種情況成立,那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角落都應該成立。

這和都市有關,而不是國家。

而且我想,我可以證明我是對的。甚至大部分人也都應該會同意。很少人會說,在哪裡開一家新公司根本無關緊要 ─ 等於是說在創業聚集地開公司不會比在一個小農業村莊裏面有優勢。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出,在一個創業聚集地,各種創業的基礎建設都比較完備的地方,會有大量創業的知識累積、也會有眾多的創業家聚集,在這種地方創業會比較有幫助。如果你想說從倫敦搬到矽谷不會比較好,那等於是在說從英國農業小村莊搬到倫敦不會有幫助一樣。

而我們說都市的差別,是說等級的差別。每個知道的人都會說,矽谷的新創公司比波士頓好。而且在矽谷的新創公司也會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好。

我知道我說這個話有點利益衝突的味道。而且新創公司如果搬來矽谷也可能會透過 Y Combinator。但是我們投資過的美國公司也都可以證明,我對他們說的話是一樣的。

當然,我並不是在說,每個新創公司都要搬到矽谷才能成功。只是如果所有其他條件都一樣,越好的創業聚集點會讓新創公司表現的更好。但是許多不一樣條件的考量可能都會有影響。我並不是說已經成家的創業者都應該舉家遷徙半個地球。這樣子對創業者的干擾可能更大。

移民面對的困難也是留在原地的一個好理由。處理移民問題就跟募資一樣,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偏偏它就是會佔住你所有的注意力。新創公司沒辦法負擔多少這種注意力的分散。過去我們投資的一家加拿大公司,花了六個月仍然沒辦法順利搬來美國。最後他們也只好放棄,因為他們沒辦法承擔花這麼多時間而不去開發他們的軟體。

﹝如果有另一個國家想要做一個創業聚集地來和矽谷競爭,那麼第一個他們應該考慮的也許是提供特殊簽證給創業家。美國的移民政策是矽谷的最大弱點之一。﹞

如果你的新創公司和某個產業聯結特別緊密,那麼也許你應該待在那個產業的中心點。一家關於娛樂事業的新創公司可能應該設在洛杉磯或是紐約。

最後,如果有金主已經承諾,只要你留在原地就金援你,那麼也許你也不應該遷徙。尋找投資人並不容易,通常你不應該放棄已經確定的募資條件去搬移。

事實上,創業集散地最大的優勢之一,或許就是投資人的素質。矽谷的投資人顯然就比波士頓的更有野心。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波士頓投資人注意到我們資助的公司之後,卻因為反應速度太慢,而被西岸的投資人搶先一步。在這次波士頓的 Demo Day,我也特別說,因為這種情況每年都會發生,所以如果你們看到喜歡的公司,最好儘早提出你們的條件。雖然如此,一個月內情況依然再度發生:一家 Y Combinator 投資的公司,他們的 founder 只認識西岸某創投不到一個禮拜就接受他們的投資。而波士頓的創投認識這個 founder 數年了卻沒有採取行動。當這家波士頓的創投終於了解發生什麼事情以後,他們的生意早就談妥了。

波士頓的投資人會承認他們比較審慎小心。有些人會說這是基於悠久北方謹慎的傳統。但是事實真相可能沒那麼好聽。波士頓投資人比矽谷投資人更謹慎的理由,就和芝加哥的投資人比波士頓投資人更謹慎的理由一樣。他們並不那麼了解新創事業。

西岸的投資人的大膽並不是因為他們是魯莽的牛仔,或是當地天氣特別好讓他們生性樂觀。他們大膽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他們是屬於在滑雪場滑最困難坡道的一群滑雪者。大膽是創投的精隨之一。創投事業之所以能取得豐厚的報酬,並不是由於嘗試不賠錢,而是在於增加買到強棒公司的機會。而最好的公司剛開始看起來都滿冒險的。

就好像 Facebook 一樣。Facebook 最早是在波士頓開始的。波士頓的創投本來最有機會,但是他們拒絕了。所以 Facebook 就搬到矽谷去,然後在那裡募資成功。拒絕他們的這位波士頓創投,現在也承認,「這個決定也許是個錯誤。」﹝譯注:根據最近微軟投資 Facebook 的估價來看,Facebook 市值大約是 150 億美金﹞

照以往經驗來說,大膽的總是贏家。如果西岸投資人的野心遲早會反咬他們一口,那這一口也來的太慢了。矽谷至少從 1970 年代就開始領先波士頓。如果真的要說報應,那也許可以說是當年的網路泡沫。但是從那以後,西岸只有把領先差距拉的更大更遠。

西岸的投資人對於他們的大膽野性信心十足。至於東岸的則不然。如果有人認為東岸的投資人這樣做是因為比較謹慎,那麼他們應該看看這些人知道自己發現的公司被西岸創投搶先入股的抓狂反應。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創業聚集地也是一個大市場。市場也有集中的特性。即使現在交易員可以在任何地方交易,他們也喜歡群聚在幾個都市裡面。很難說在投資案裡面,面對面接觸產生的效果有多少,但是不論多少,這都不是新科技可以取代的。

如果走在大學路上,時機剛好的話,你可能會聽到五個不同的人在談創業的投資案。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 Y Combinator 每年要花六個月在波士頓:一年到頭都聽這種事情太累了。但是雖然老是聽到一樣的東西可能會讓你厭煩,但是如果這件事情剛好就是你想做的話,那麼也許你就該到這個地方去。

我最近才剛跟一個在 Google 做搜尋的人聊天。他認識很多 Yahoo 的人,所以很適合比較兩間公司。我問了他為什麼 Google 的搜尋做的比較好,他説,並不是 Google 特別做了些什麼事情,而只是 Google 對搜尋懂得多太多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矽谷的新創公司絡繹不絕。新創公司是很特別的事業,就跟切割鑽石一樣特別。而在矽谷這種創業聚集地,他們懂這門事業。


全文完

[Note] At here Paul Graham said that translations are welcomed but he wishes to receive a note so he can add a link. However I don't have his mail so I can't contact him.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his contact information.

Read more...

Yahoo! 奇摩難道要去香港上市了嗎?

>> 2007/11/20

Well,大家都知道,經濟部商業司有個可以查詢工商登記的地方。當年找到「科高」也是多虧這個查詢網站。今天下午一時好奇,想翻查一些網路公司登記的營業項目不曉得都列些什麼。順手打「雅虎」下去查,跟以前一樣有很多其他阿里不打的公司用「雅虎」登記公司名稱。沒想到這時候突然發現...

yahoo_工商查詢_2

(你可以點這裡看大圖) 啥?Yahoo! 奇摩什麼時候變成「香港商雅虎資訊」了?而且英文名稱還是「YAHOO! TAIWAN HOLDINGS LIMITED」,是 Yahoo! 奇摩轉型當控股公司了嗎?@_@ 應該是被不知道哪個怪香港人註冊的公司名吧?當下立刻點下去看登記的資料

yahoo_工商查詢_3

(一樣,點這裡可以看大圖) 哇塞,還真的耶。連公司地址都和正牌的「雅虎國際資訊」一樣,而且「訴訟及非訴訟代理人姓名」也確實是... !那現在的 Yahoo! 奇摩網站,在台灣到達率超過98%,到底是「雅虎國際資訊」呢,還是「香港商雅虎資訊」才對?誰搞的清楚?

其實哪一個才對我也不太 care。我比較好奇的是,他們這樣轉變的背後意義是什麼呢?之前我曾經聽說過一些公司,為了處理勞退舊制和新制的問題,乾脆成立一個新公司,把舊公司的員工「解雇」,再由新公司重新 hire 這樣。可是雅虎奇摩在之前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是現在改頭換面變成香港公司,不禁讓人直覺聯想... 難道是準備趁香港股市正熱,到香港上市嗎?

當然這只是我的胡亂猜測。但是如果是真的,這一著可也真不錯。反正現在恆生指數熱成這樣,眼看著阿里巴巴這種網站都可以在香港上市當天立刻漲三倍,本益比超過 100 倍的時候,大股東跟著眼紅心動恐怕是難免的。只是,這個猜測到底是離譜到不行,還是稍微沾到一點邊,就只有天才知道了....

Read more...

YouTube 對創業的真正啟示

>> 2007/11/19

大家都知道,去年以 $1.6B 賣給 Google 的 YouTube 是眾人欽羨的目標,也是現在眾多人網路創業的榜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怎麼走到這一步的?難道他們一開始就知道,把影片轉檔然後讓使用者到處播放,就會大紅特紅嗎?

很顯然不是。根據紐約郵報的報導,YouTube 最一開始的點子只是想模仿 HotOrNot。後來發現此路不通,於是逐漸開始轉型。我對他們轉型的過程很有興趣,可惜沒有機會直接問 Chad Hurley 或 Steve Chen,於是找上了好幫手 www.archive.org 幫忙,看看各個時期 YouTube 的網頁長什麼樣子。

youtube_20050428

這是 YouTube 在 2005/04/28 長的樣子。可以點進去,選「All sizes」看大圖。由圖可知,這個階段的 YouTube 做的根本就像是交友網站,弄得跟 video dating site 一樣。或許這個階段的 YouTube 走的還是 HotOrNot 的路線,往 video 交友的方向在走。

youtube_20050614

然後是這個。到了 2005/06/14,YouTube 的首頁版型改變了,變成有點像 video search 網站的味道。但是明顯的感受到使用者上傳的 video 量開始出來了,首頁下方的 featured videos 也已經有各種不同種類的影片開始出現。


youtube_20050720

到了 2005/07/20 的首頁,這時候就已經很有現在的 YouTube 的味道了。使用者和 video 數量激增,這個階段的 YouTube,怎麼擋也擋不住了。

那麼,YouTube 的創業啟示到底在哪裡?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覺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你第一個想到的點子不見得就是最好的。YouTube 一開始做的根本就是 video dating 的交友網站,但是卻發現 user 上傳的東西五花八門。於是才靈機一動,轉向成「digital video repository」,什麼影片都收。終於大紅大紫。
  2. 要有足夠數量又肯嚐鮮的初期使用者,來試用你的產品。這些人要有足夠的代表性,讓你能夠揣測市場溫度,從而得知點子散播出去的機會大不大。這個族群最重要,feedback 也最 critical。
  3. 要順應使用者的需求,不要妄想教育使用者。人家不見得想聽你說教!如果 Chad Hurley 和 Steve Chen 初期碰到使用者亂傳影片上來,想到的不是轉型,而是教育使用者說:「你傳錯了,你要來我們這裡應該傳你自己擺 pose 的影片!」那麼 YouTube 成功的機會還有多大?
尋找好的點子,就跟找好股票一樣,需要眼光、智慧,和一點運氣。但是點子也跟股票一樣,碰到不賺錢的就要有停損點。停損再出發,總比耗費力氣在不能成功的點子上好。Chad Hurley 和 Steve Chen,即使從 2005/01/01 開始算,到他們逐漸轉型成功,也只花五六個月的時間。時間不可謂不短,手腳不可說不快。這麼短暫的時間裏面,要扼殺掉自己原本想出來的創業點子,換角度重新出發。這中間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夠體會了。

Read more...

到底是珠玉還是糞土?

>> 2007/11/17

剛剛瞄到一個消息,說另一家使用工人智慧的搜尋引擎 Mahalo,募了另一輪 $20M 的 funding。所謂工人智慧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相對於 Google 這種利用解讀大量網頁分析出規則的搜尋引擎而言,他們是使用「人」來維護 - 每一個搜尋結果都是使用者製作的。而且根據 Mahaho 的 FAQ,甚至還有人來審核使用者編輯的內容!簡單的說,希望靠網民大軍的貢獻,來提供比 Google 更準確的搜尋結果。

我是不知道這對你們來說看起來怎麼樣,可是在我看來這根本是白痴到不行的東西。這樣的東西也可以在第三 round 募 $20M 的 funding 來燒,簡直不可思議。而且 investor 當中還不乏知名創投與商界聞人,例如 Elon Musk (PayPal 創辦人)、 Mark Cuban (創辦 broadcast.com,當年以 $5.9 Billion 賣給 Yahoo)、Sequoia Capital、News Corp、CBS Corp... 是真的我眼光淺薄,看不到這些前輩看到的東西?還是他們現在已經看不清眼前的東西到底是珠玉還是糞土了呢?

話說回來,前幾天也才有另一個類似的 chacha 拿了 $10M 的 funding,看來這年頭瘋子還真不少...

我實在很想知道,投資人到底從這兩個網站看到了什麼願景?

[Update 2007/11/19: Sorry, but I was not accurate on Elon Musk being the founder of PayPal, although this is true in a way. Elon Musk founded X.com, which later acquired Confinity, and later changed its name to PayPal. But when people talk about PayPal founders, they usually refer to Max Levchin and Peter Thiel, the co-founders of Confinity, since most X.com employees (including Elon himself) left after the acquisition.]

Read more...

2003 年至今,世界各國的股價變化

常常聽到有人說,政府執政做的很爛,台灣的股市表現都比其他國家差很多。也有不少人說,現在的台股指數比當年總統上臺的時候還高,怎麼會說台灣股市表現差呢?

剛好看到 Economist 在這邊有編一份圖表,2003 年至今幾個國家的股價指數變化就一目瞭然了。裡面也有把台灣排進去,可以稍微看一下。不過也要注意的是,因為計算基準是以 2003 年一月的股價指數來計算,所以最好也把 2003 年一月各國的股價位置考慮進去。

Stockmarkets

Read more...

好消息!以後看球賽不用買票了!

>> 2007/11/15

嗯... 是啊,你沒看錯,門票真的都不用錢喔。而且愛招待幾個朋友都行。但是... 也要你選區的議員夠爭氣才行。

今天聽說了一個扯到不行的新聞,說是世棒賽的中美大戰,有台中市的議員帶著一堆家人跟選民直接就大搖大擺想要無票入場 O_O 棒協的人被凹不過開始錄影蒐證,這傢伙被錄影還很大聲喔,雖然我台語不太輪轉,但是依稀還聽的出來他開始嗆一些「你明天給我注意」之類的話。而且講到後來連議員的「後生」都扯出來了,說讓議員兒子站在門口像什麼話之類的。我是不知道議員的小孩有沒有哪裡比較威猛啦,難道他兒子沒有手所以買票有困難嗎? @_@

要是我是他家人朋友,剛好又被帶到現場,看到這種場面不丟臉丟死才怪,一定馬上裝做不認識走人。虧他們最後還是夠厚臉皮闖進去,還大搖大擺把貴賓室坐滿,看來每個都練成了金庸小說中的「金臉罩、鐵面皮」神功啊...

所以說囉,以後不管是聽音樂會、看演唱會、還是去聽相聲看球賽,通通都不用錢。只要你讓選區議員帶著闖進去就好了。啊,不過當然,先決條件是你臉皮要夠厚,身體要夠勇壯。

你問我這跟身體勇壯有什麼關係? 0_o 還真是沒慧根啊。這些人幹這種事情,他們晚上睡覺難道不會肚子痛嗎? @_@

所以啦,請大家記得,國民黨的陳清景民進黨的鄭功進,聯手奪得最佳男主角獎。請大家以後還想要免費入場券的話,多多支持他們。謝謝,謝謝。

啊對了,男主角之一的背心特寫在這邊。記得看一下,可別辜負他們的辛苦演出喔。

市議員看霸王球!工讀生手機蒐證
世棒賽/中美大戰驚爆超賣與特權 惡質議員帶20餘人進場
搞特權看球 球迷罵翻天
看霸王球? 中市議員火爆推人 議會送懲戒

Read more...

誰說胸大必然無腦?

>> 2007/11/06

剛剛瞄到了個有趣的新聞。這個模特兒可有概念的很啊。這年頭收這麼巨額的報酬,如果還敢拿美金的話,不啻代表自己的薪水已經先被打八折了。相對於歐元、日圓、人民幣、加幣、澳幣等主要貨幣來說,美元實在是弱到不行啊。

確保最有錢 名模拒收美元
聯合 更新日期:2007/11/06 07:10 記者: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巴西超級名模吉賽兒邦臣要確保自己「全球最有錢模特兒」的寶座不會換人坐坐看,所以她在洽談代言合約時幾乎什麼貨幣都願意收,只有美元不收。

吉賽兒邦臣的前男友是好萊塢影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現任男友是職業美式足球新英格蘭愛國者隊明星四分衛布雷迪。

「富比世」雜誌七月曾報導,芳齡27的吉賽兒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賺進三千三百萬美元(台幣十億七千萬元),是全球最有錢的模特兒。她拒收美元,實在是因為美元太不爭氣,從2001年到現在,跌幅已高達百分之卅四,上周對歐元、加幣和人民幣的匯率創下歷史新低,對英鎊也創下廿六年來的最低點,而且投資大戶和最準確的預測者依舊看扁美元,咸認會繼續走軟。

能成為全球最有錢的名模,絕非浪得虛名。吉賽兒已經加入投資大戶巴菲特和葛羅斯的行列,共同結論是美元將持續貶值。為了不讓財富縮水,最好與美元保持距離,越遠越好。

吉賽兒偏好歐元。吉賽兒今年八月洽談為「潘婷」護髮系列產品代言時,據說指定以歐元付款。十月代言香水時,也是指名收歐元。

吉賽兒的雙胞胎姊妹派翠西亞,是她在巴西的經紀人,受訪時表示:「現在開始簽的新約,歐元越來越有吸引力。」

Read more...

新兵到底應不應該吹冷氣?

>> 2007/11/05

這兩天有個新聞滿熱門的,大家都在說哪有當兵還在吹冷氣的?吹出來的只怕是草莓兵吧。軍方的理由則是,為了協助少年成功渡過「老百姓」→「軍人」的階段,因此冷氣是必要的。可以讓官兵生活更舒適。

兵吹冷氣真的就會變草莓兵嗎?這好像也不見得。美國大兵可是連坦克車裡面都有冷氣可以吹的呢。很多人擔心士兵平常吹冷氣太舒服,會不會沒辦法上戰場?美國倒是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怕士兵沒冷氣就沒戰力?那把冷氣一起帶到戰場上去不就好了。」嗯,真簡單。

問題是,除了美國,有幾個國家花的起這種錢?

大家都希望每個士兵身上有無敵裝甲、智慧型通訊裝置、生理狀態監控儀器、最好還有可堪比擬太古巨雷的強大火力。但是一來科技還沒有這麼進步,二來國力有限,只好量力而為,把有限的資源分配給自己的軍隊部署武力。

要不要讓官兵吹冷氣?如果我們國家的軍事預算和美國差不多,那我覺得付一些冷氣的電費也沒什麼了不起。

美國的軍事預算有多少?照這張圖看起來,美國一個國家的軍事預算,幾乎可以抵消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國防預算總和了。

Read mor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全文

>> 2007/11/04

今天從阮一峰的 blog 看到,原來網路上就有當年二次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書全文

阮一峰文中提到他遍尋不著中文版本。我在 Google 上面找了一下也沒找著,不知道是不是中文版沒有被數位化放在網上供人閱覽?

歷史不應該是仇恨的根源,但是歷史的教訓也不應該被忘記。

Read more...

最新文章

最新回應

部落格貼紙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Autumn Leaves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